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文博探秘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
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秦始皇陵這座神秘陵墓至今仍有許多待解之謎,它的考古發(fā)掘進展也一直備受關注。
經過近10年的發(fā)掘,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外城西側陵區(qū)發(fā)現了一座高等級墓葬,墓中出土大量精美陪葬器物,還“現世”了目前國內所見最早的單體金駱駝,證明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西文化就已開始溝通交流;另外,經過種種線索推斷,這位墓主與秦始皇有著密切關系。
墓室正射影像圖
墓葬設有4米多高封土
從2011年開始,考古隊員對秦始皇帝陵外城西側的陵區(qū)展開了詳細考古勘探,發(fā)現了20多座古代墓葬以及120座灰坑、4座陶窯、4條古河床,還新發(fā)現了14座墓葬陪葬坑。
在20多座古代墓葬中,共有9座大型墓葬,它們自東向西一字排開。其中,靠近陵園的4座墓葬為“中”字形,稍遠的5座為“甲”字形。這是目前秦陵地區(qū)發(fā)現的規(guī)模最大、布局規(guī)劃最清楚的一組高等級墓葬。
為了明確這批墓葬的內涵、性質與年代,探尋與秦始皇帝陵的關系,秦陵博物院在2013年申請國家文物局同意后,對其中的一號墓進行了持續(xù)性發(fā)掘。
發(fā)掘項目負責人蔣文孝介紹,一號墓位于秦始皇帝陵園外城西側約440米處,地勢南高北低,北墓道北端已遭到破壞,在墓葬南側、西側有不連續(xù)壕溝遺存,東側為古河床,北側為斷崖。
查閱結構復原圖發(fā)現,該墓平面呈“中”字形,坐南面北,由南北墓道與墓室組成,全長約100米,深15.6米,面積約1900平方米;墓道兩側有三個陪葬坑。
“墓葬開口在耕土層下,填土上層為粗夯土,應該是墓葬封土;下面是細夯土,下層仍是粗夯土。根據夯土層斷裂對應關系,夯層復原后高于墓室開口土層。可以確認,墓葬存在封土,且高度不低于4米?!笔Y文孝說。
銅半兩編鐘銅壺出土現場
玉器出土現場
陪葬墓內現金銀駱駝
在發(fā)掘過程中,考古隊員在一號墓葬內發(fā)現了5個盜洞,其中3個可以進入墓室。墓室呈長方形,上口南北長29米、東西寬28米,墓底南北長12.2米、東西寬9.5米;南墓道底部與二層臺相連,距墓底3.8米;北墓道幾乎直通墓底,進入墓室處有豎向封門木,推測應當是主墓道。
蔣文孝說,墓道及墓室四壁留有三級生土臺階,墓室底部鋪木炭,上置墊木,墊木上鋪木板,板上置放棺槨,槨蓋板上再鋪木炭,之后夯筑回填。坍塌后墓室木炭以下堆積厚度0.2至0.8米。
“棺槨位于墓室正中偏南,四周環(huán)繞回廊,外側為邊箱,放置隨葬品,中心棺槨尚在清理中。初步判斷有兩槨兩棺?!笔Y文孝說。
在墓室東側的邊箱內,放置了大量陶器與銅器。其中,陶器破損嚴重,可見器形有缶、罐、繭形壺、盆等約50件,許多肩部刻有一到兩個字體較大的“楊”字;銅器有鼎15件、豆12件、鈁8件、壺4件及匙、盤、甑、釜等,因器壁較薄均保存較差。
南側的邊箱多為金屬器,主要有半兩錢幣、銅編鐘、金帶鉤、“樂府”銅器、帶廓銅弩機、銅戈、鐵劍、鐵甲殘片等;另有較多的小型明器,已清理出的有金駱駝、金質舞袖俑、銅扁壺、青銅蛋形器、玉鼎以及銀駱駝、吹奏俑、百戲俑、馬俑、騎馬俑、獵犬、帶蓋盒、盤形器等。
在考古界看來,金、銀駱駝是目前國內所見最早的單體金、銀駱駝,為研究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
金銀駱駝
舞袖俑
填補秦代高等級貴族墓葬考古空白
發(fā)掘工作暫告一段落后,考古隊員對墓葬進行了后續(xù)研究。根據墓葬所處位置、形制以及出土物情況看,一號墓時代應該在秦統(tǒng)一之后,屬于秦代墓葬。尤其是墓葬采用壕溝及自然河流合圍,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墓園,墓主與秦始皇關系密切。
另外,一號墓內出土的許多器物,改變了人們以往的很多認知。比如,這里出土的“樂府”銘文是秦陵地區(qū)發(fā)現的第二例;金銀等金屬質地的樂舞百戲俑、騎馬俑、獵犬形象都是首次面世,開創(chuàng)了以小型樂舞百戲等生活氣息深厚的俑用來隨葬的先例。以上種種,都為當代人們展示了除秦陵兵馬俑外的另一個豐富多彩世界。
蔣文孝還提到,一號墓是目前考古發(fā)現秦代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填補了秦代高等級貴族墓葬考古空白,是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收獲;一號墓的發(fā)掘為秦始皇帝陵乃至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新資料,也為秦漢時期陵墓制度的發(fā)展演變提供了關鍵性依據,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從血緣政治轉向地緣政治的重要考古資料。
編輯:楊嵐
關鍵詞:墓葬 考古 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