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十月青年論壇:再談青年與文學
中新網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高凱)從《新青年》到《創(chuàng)業(yè)史》,從“八十年代新一代”到當下的“小資”和“佛系”青年,青年始終是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進程的“同時代人”。一代代青年寫作者在感受時代和表達自我中完成精神的成人式,并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為文學貢獻新的話語與行動能量。
如何理解七十年青年形象的變遷?誰在命名和定義青年?今天的青年寫作者如何構建和重塑自我形象?他們是否為文學帶來新鮮的、破與立意義上的變化與可能?……10月22日,由《十月》雜志社、中國作家網聯合主辦的十月青年論壇第十一期“當代文學70年:文學與青年”主題討論會上,包括李洱、賀紹俊、陳福民、劉瓊、楊慶祥等在內的多位著名作家和一線評論家再度就文學與青年這一頗具社會意義的話題展開討論。
著名評論家賀紹俊表示,“1980年之后的先鋒文學潮,打開了中國文學另外的空間,拓寬了當代文學表現的空間。這場文學革命走出了莫言、余華、格非、馬原、殘雪等文學青年。80后可以說是新世紀的文學青年,他們更多沉浸在自我狂歡的青春文學中。”他著重提到了網絡文學在新世紀的發(fā)展,對中國文學空間的打開、新的載體的出現,對中國文學可能產生的影響,是在另外一個戰(zhàn)場上開辟了一場文學革命。他認為,文學革命之所以發(fā)生,分為內部機制的原因和外部機制的原因。像100年以前的白話文運動,主要是外部機制催生的。發(fā)生在1980年代的先鋒文學潮的文學革命主要是內部機制催生的。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莉認為,“文學反映我們的時代。如果文學可以塑造我們的現實,或者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生活,那么文學中的青年形象不僅僅只是時代或者現實的反映物,會超越時代、超越具體個人的環(huán)境,成為藝術家的作品?!?/p>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表示,要談論青年或者青年形象應該回到一個歷史原點的時刻,青年形象、青年話語是一個非?,F代的產物。在他看來,中國的語境里面有兩個作品是值得考究的,一篇是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一篇是吳趼人《新石頭記》,一個強調文化的斷裂,一個強調文化的延續(xù),提供了兩種現代的關于青年和青年文化的思路。他提到,青年話語和整個現代國家話語是完全捆綁在一起的,這種思想的起源就奠定了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和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內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大先認為青年形象是引領時代的,要反哺老一代的文化。他還指出,一個人如果不能對歷史負責任,就會死于歷史的壓力,并呼吁回顧到現代文學的發(fā)端時間,重新想象一個青春的中國。
作家劉汀一直關注的話題是“小鎮(zhèn)青年”。他談到,小鎮(zhèn)青年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層面上都不可忽視的群體。這個“小鎮(zhèn)青年”指的是人群在文化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上不同于“城市青年”和“鄉(xiāng)村青年”的劃分方式。這個龐大的群體活躍在各種自媒體上,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化生產者和消費者,某種程度上甚至影響著我們對于當下青年形象和國家形象的認知。在文學層面,“小鎮(zhèn)青年”還沒有特別有代表性的形象,已經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小鎮(zhèn)青年”與現實中這個人群的生活存在隔閡?!八麄兊男睦?、形象、精神狀態(tài)與消費過程都是有待于我們去更好地書寫、去關注?!?/p>
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湯俏探討的主題是“海外青年作家的寫作”。海外華人文壇寫作通常有兩類:一種是回望故土,另外一種是對在地國生活的寫作。但當下70后、80后作家的回望和寫作與他們的50后、60后前輩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新一代的海外華語作家面對的東西方的文化沖突沒有那么尖銳,更多的是游歷、遇見、融入,他們是一種生活在雙重邊緣的雙向的他者,呈現在他們作品里的中國書寫、異國書寫都是對于當代文壇的一種互證,共同呈現出當下的圖景,這是海外青年創(chuàng)作的一個意義所在。(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青年 文學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