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醫(yī)訊同期聲醫(yī)訊同期聲
科學家從小鼠實驗中找到肥胖“元兇”——脂肪
導致肥胖的“元兇”終于找到了——脂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前不久在小鼠中開展了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guī)模最大的實驗,結果顯示:導致小鼠體脂積累即肥胖的唯一“元兇”,就是它們飲食中的脂肪含量。該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雜志(Cell Metabolism)上發(fā)表。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普遍認為膳食脂肪含量是最重要的因素。本世紀初,又有觀點認為糾結于脂肪含量是錯誤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類等精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才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因素。在此期間發(fā)表的幾本頗為流行的著作表示,吃脂肪反而可以使人們免于變胖。而最近,學術界的研究焦點又轉向蛋白質,認為人類攝入食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蛋白質而不是能量,因此,當膳食中的蛋白質含量下降時,為了滿足一定的蛋白質攝入量,我們不得不攝入更多的食物,導致攝入更多能量從而變胖。
此次中科院遺傳發(fā)育所科研團隊設計的研究包含30種不同的食物,每種食物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和蛋白質含量各不相同,分別用這些食物飼喂5種不同品系的小鼠,為期3個月——相當于人類壽命的9年。實驗總共采集了超過10萬例小鼠體重變化和體脂數(shù)據(jù),這項大規(guī)模的實驗得出的結果“非常明確”,那就是:導致小鼠肥胖的唯一因素就是它們飲食中的脂肪含量。
研究結果顯示:糖含量高達30%的食物,并沒有導致體重的增加;糖和脂肪的共同作用,也沒有在脂肪單獨作用的基礎上增加;同時,低蛋白質(最低5%)也不會導致能量攝入過高,這表明并不存在所謂的“蛋白質含量目標值”。此次研究中,膳食脂肪通過其特有的對腦部獎賞機制的激活作用,導致了能量攝入的增加。
領導該項研究的學者、中科院遺傳發(fā)育所“千人計劃”入選者約翰·斯彼克曼(John Speakman)教授表示:該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模型是小鼠而非人類。但是,鑒于小鼠和人類在生理和代謝方面有很多共通之處,科學家也不可能對人類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如此長時間飲食控制研究,因此,該研究提供的證據(jù),為我們了解人類飲食結構的影響提供了很好的線索。(記者 邱晨輝)
編輯:趙彥
關鍵詞:科學家 小鼠實驗 肥胖元兇 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