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寫作與溝通”課是在補齊中文教育短板
在5月17日舉辦的首場“清華名師教學講壇”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將在今年秋季入學的2018級新生中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由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劉勇和歷史系教授、教務處處長彭剛共同擔任該課程負責人。(5月21日《中國青年報》)
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之所以引發(fā)輿論熱議,不僅在于清華大學的名校身份,更在于開設“寫作與溝通”類似課程的高校很少。而現(xiàn)實中,大學生寫作能力欠佳,這成了普遍現(xiàn)象,所以清華大學“寫作與溝通”開設必修課,就是有的放矢,值得肯定。
大學生寫作能力差,早就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詬病。如一篇詞不達意、隨便堆砌的博士論文,就讓作為教育部博士論文抽檢評審專家的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陳吉德直接在網上“開炮”;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也曾吐槽“有的文學博士竟然連文章都寫不好,更別說文采斐然了”。陳眾議為此曾在兩會上呼吁,教育部門盡快提升中文教育在學校課程設置中的比重。
文學博士的文章寫不好,這顯得太過荒謬與滑稽。正因如此,那些并非文學、中文專業(yè)的大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就更令人憂慮。作為中國大學生,具備一定的中文寫作能力應是基本功,這對于寫論文,對于與人溝通都大有益處。但在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教育更多培養(yǎng)學生的做題能力,學生們只懂死記硬背,他們或能考取不錯的成績,但這并不利于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他們讀書顯得很功利,他們并不會去讀經典名著;而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更多人陷入碎片化的淺閱讀中,而不再有對經典名著的閱讀能力與欣賞水平。
大學生寫作能力的“水位”普遍較低,折射了中文教育的缺失。中文是我們的母語,中文教育的缺失是學校教育存在的短板,而很多高校卻對此視若無睹,這讓不少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甚至連母語都還不能熟練使用,中文寫作能力還停留在“幼稚園階段”。學校不能對此視而不見。
此次清華大學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是對中文教育的必要重視,是對教育功利化的反撥與糾偏,是對中文教育缺失的彌補,體現(xiàn)了“頂級名?!钡呢熑螕?。
此前清華的“會游泳才能畢業(yè)”,就引發(fā)了公眾熱議,此次清華又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兩者似乎并沒太多關聯(lián),但其中貫注的都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是對學校教育存在的短板進行必要彌補,也值得其他高校推廣。中文教育應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怎能讓其成了學校教育的“輕中之輕”?所以,大學要體現(xiàn)“大學之大”,應先夯實中文教育基礎。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文 教育 文教 寫作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