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單霽翔:從紫禁城到博物院 90歲正青春
觀眾排起長隊觀看“石渠寶笈特展”。
10月10日是故宮博物院90年院慶,故宮推出的一系列文化盛宴也達到了高潮。匯集歷代名畫的“石渠寶笈特展”要更換部分展品,近幾天觀眾離開武英殿時,都已是晚上10點以后。過去來故宮只能看三大殿的情形在今年秋天被徹底顛覆,密集的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不斷擴大的開放區(qū)域、日趨人性化的服務、新意迭出的文創(chuàng)產品……故宮近兩年的巨大變化離不開改革舉措的推動。在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心中,故宮改革的動力源自何處,他又是怎樣規(guī)劃故宮的未來?記者對此進行了專訪。
——編者
展出更多精品,開放更多“禁區(qū)”,滿足公眾不同層面的文化需求
記者:之前是否想到此次展覽如此受歡迎?故宮展覽格局有何變化?
單霽翔:我們今年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包括18個展覽,多個大型研討會,這是故宮人慶祝九十華誕的獨特方式。
10月10日對公眾開放的東、西雁翅樓展廳,與午門展廳組合成了故宮博物院面積最大、功能最全、規(guī)格最高的現代化展區(qū)。觀眾可以在午門雁翅樓上觀看氣勢恢宏的“萬壽慶典”展,同時居高臨下俯視紫禁城壯美的建筑,這是很多人的夢想,現在實現了。以前我們天天路過角樓,路過故宮的城墻,現在東華門保護修繕工程已經竣工,觀眾可以登上東華門城樓,參觀紫禁城1/6左右的城墻,并進入角樓內部。慈寧宮區(qū)域也是首次大規(guī)模整體向公眾開放。
其實公眾具備很強的文化消費能力,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情也逐漸被激發(fā)出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具有巨大的潛力來滿足公眾的文化追求。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公眾的文化需求是差異化的。參觀“石渠寶笈特展”的觀眾,有來看門道的專家學者,有來“朝圣”的博物館發(fā)燒友和書畫愛好者,有為一睹《清明上河圖》真容而來的觀眾,也有湊熱鬧加入“狂歡”的過客。只有滿足了公眾不同層面的文化需求,博物館的社會效益才能發(fā)揮到最大。
好的展覽就應該成為焦點,成為載入史冊的文化事件。我們會繼續(xù)依賴故宮的精美藏品及領先的學術研究水平,針對不同需求的觀眾,開發(fā)多元化的配套文化服務項目,讓公眾能對藏品從“看一眼”逐步轉變?yōu)?ldquo;看得懂”,最后實現與國寶的“神交”。
90年前的宮苑禁地成了博物院,雖然現在仍有許多區(qū)域無法對觀眾開放,但“禁區(qū)”正一步步縮小。預計到2020年,開放面積將達到整個故宮的80%。盡可能多地開放與呈現故宮,把院藏文物盡可能陳列展覽出來,就是我們能為每年1500萬人次的觀眾所提供的最實際也是最有效的服務。
精心設計展覽,豐富移動體驗,讓觀眾與故宮親密接觸
記者:故宮的文創(chuàng)產品、網絡服務等令人印象深刻,為何在這方面下大功夫?
單霽翔:現在的展覽不僅僅是把家底拿出來曬一曬那么簡單,展覽之外的二次乃至多次傳播更為重要。比如這次展覽,采用了豐富多元的設計,展廳內免費WiFi環(huán)境、專屬二維碼及語音導覽、三維視頻放映等方式,讓展覽更加生動。
我們是逐漸意識到必須多條腿走路的。一開始只是提供完善的服務讓觀眾們有“尊嚴”地參觀。比如在大幅增加售票窗口的同時,實行網上預約,縮短排隊時間;設置與環(huán)境相配的座椅,比如在端門廣場加裝了200個新式座椅,每把可容納3個人休息。
現在,我們進一步意識到,并非只有來到故宮才能實現與故宮文化的親密接觸?,F在大家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移動設備品鑒故宮藏品、“漫游”紫禁城,感受故宮的文化氛圍。
故宮公眾微信號“微故宮”及時推出了多篇針對展覽的知識介紹、深度解讀文章,讓觀眾能夠提前了解和關注展覽信息;官方網站也推出了“石渠寶笈特展”網上展覽,方便無法到現場的觀眾身臨其境地了解展覽內容和文化信息。我覺得最好的服務,是把各種體驗送到觀眾的手機上。
故宮計劃用3年時間,初步搭建一個以官方網站為核心和主入口,由微信公眾號、手機應用、多媒體數據資源等各種信息構成,線上、線下互通互聯的一站式聚合平臺,為觀眾提供具有在線討論、分享、溝通等功能的“數字社區(qū)服務”。
建立嚴格制度,注重人才培養(yǎng),使故宮真正躋身世界一流
記者:作為文化事業(yè)單位,如何能更持久地推出精品服務?
單霽翔:首先要建立嚴明的制度。2013年公開出版發(fā)行的《故宮博物院規(guī)章制度匯編》公布了114項管理規(guī)定,既是對每一位員工的約束,也是讓社會來監(jiān)督故宮的運行。比如既然禁火,不允許游客抽煙,就必須對所有員工實行禁煙,一旦發(fā)現一根煙,就扣整個部門的安全獎。比如禁止機動車穿越開放的參觀區(qū)域,這些看起來不太可能實行的制度,現在都得到了執(zhí)行。
其次是人才的培養(yǎng)。故宮博物院對內提出了“兩院兩基地”,即故宮研究院、故宮學院、中國古代建筑保護傳承國家基地、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國家基地的建設規(guī)劃。這些非建制的機構,也是制度改革上的一次突破。成立故宮研究院,整合故宮學術科研力量,讓專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用前沿的學術科研成果回報社會。成立故宮學院,培養(yǎng)新一代優(yōu)秀的故宮人、為全國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文博人才。
舉辦這么多展覽和活動,也在歷練著故宮的年輕一代,讓他們在工作中學習上一代的知識和經驗。故宮博物院以自身工作的發(fā)展、事業(yè)的進步為故宮人提供更好的平臺,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自身能量,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記者:距故宮600年大慶還有5年,哪些工作您最想做?
單霽翔:大家對故宮的期望非常高。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怎樣才能真正躋身世界一流博物館,是我們團隊經常討論的話題。
我們會讓社會公眾看到更多的精品文物。故宮將不斷開辟新展廳,增加展示文物的數量和質量。同時更多地支持國內博物館舉辦各種主題展覽,參與更多的境外展覽。其次,故宮博物院將繼續(xù)尋求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教育方式,讓故宮成為學生的第二大課堂。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希望,當觀眾踏入午門正門起,一段奇妙的博物館之旅便已展開,故宮里每一座宮殿、每一扇朱漆大門、每一塊青磚黃瓦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數十個展覽展出的數萬件文物更是講述中國歷史的生動載體。生機勃勃的故宮、開放的故宮應該成為每個人的文化滋養(yǎng)樂園,也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騰飛的文化助推器。
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并不僅僅是幾個字的改變,它需要一代代故宮人的努力才能實現最終的跨越,從這個意義上講,90年僅僅是個開始。(楊雪梅)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單霽翔 紫禁城 博物院 90年院慶